慧思雅帶你了解小學
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,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一般6-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,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,有些地區仍是5年。
小學的由來
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于十六世紀的德國,由城鎮主辦,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。十七世紀初,這種學校逐漸增多,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。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后,也相繼成立?,F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。
教授學童識字的“小學”,古代也叫“蒙學”,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。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、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。教材一般為《蒙求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四書》等。沒有固定年限。采用個別教學,注重背誦,練習。在學的學生也叫“蒙生”。 19世紀末20世紀初,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、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,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,成功引入西學(美式教育),創辦新式學校,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。清政府迫于形勢壓力,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,于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,廢除科舉制,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,宣統元年(1909年),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后,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。
小學教育
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,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征:一是全民性;二是義務性;三是全面性。 “小學堂”劃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。 國民政府于1915年改初等小學堂為國民學校,“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”。六歲入學,修業四年,畢業后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小學?!残迾I三年〕。另設預備學校,同國民學校、高等小學校平行,“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、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”。國民學校分前期〔四年〕和后期〔三年〕。1922年,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小學校,取消預備學校。1940年,國民政府實行所謂“管、教、養、衛一體”,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(相當于中心小學),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,各保設國民學校(相當于村小),校長由保長兼任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在鄉鎮(人民公社)一級設置一所中心小學,在各村(生產大隊)設村小。隨著老齡化加速,幼兒人口比重下降,小學生源減少,各村小開始撤并,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學,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。 新中國的小學學制,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,實行一貫制小學,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學。由于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,小學升初中不再實行考試。
初小 高小 完小 六年制 五四學制
初小是指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教育階段。讀完四年級合格者,取得“初小”學歷。在20世紀70年代,中國農村欠發達地區才普遍建立初級小學。不少地區的農村學校是“一所學校、一個老師、一個教室、一個班級”初級小學復式班。一名教師包攬了4個年級、所有課程。初小教育對于掃除文盲運動有重大意義。
高小全稱為“高級小學”。小學五年級、六年級被稱為“高年級”。讀完高年級合格者,取得高小學歷。1949年之前,中國的高級小學并不普遍。
具備初級小學和高級小學的學校,稱之為“完全小學”,簡稱“完小”。中國實行“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”之后,建立農村完小,已經成為基本標準。縣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學普遍是完小,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就不再作標記,而農村小學的完小仍然是教育普及程度的標志。
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,分三個階段:一年級、二年級叫低年級,三年級、四年級叫中年級,五年級、六年級叫高年級。1970年初,本著“教育要革命,學制要縮短”的理念,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。1979年,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。 21世紀初,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,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。如寧波山東地區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、初中四年的“五四學制”試點。濟寧等地點現 今也沿用著“五四學制”。